2023年,全省体育系统全面贯彻党的二十大精神,深入学习贯彻习近平总书记视察贵州重要讲话精神和关于体育的重要论述,在省委、省政府的坚强领导下,围绕“四新”主攻“四化”主战略和“四区一高地”主定位,坚持以人民为中心发展思想,坚持以高质量发展统揽体育工作全局,努力建设山地民族特色体育强省,全省体育事业取得长足进步。全年人均体育场地面积达到2.30平方米,经常参加体育锻炼人数比例达到35.5%;参加国内国际重大比赛获104金97银103铜;创建各类体育特色示范校1400所;体育产业总规模实现301.93亿元,增加值124.25亿元;体育彩票销售突破90亿元。
一、坚持抓实主题教育,凝心铸魂汇聚正能量。认真学习贯彻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主题教育,对照“学思想、强党性、重实践、建新功”总体要求,坚持理论学习、调查研究、检视整改、干事创业一体部署、同步推进。一是深入教育引导,让干部“用心”学。扎实开展学习贯彻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主题教育,以党委理论学习中心组学习、党支部“三会一课”“主题党日”等学习机制为抓手,深入学习贯彻落实习近平总书记对贵州工作重要指示批示精神及关于体育的重要论述,不断夯实广大党员干部群众政治思想基础。全年举办主题教育读书班1期、中心组学习8次、专题辅导3次、专题研讨14次、专题党课124次。二是广泛开展调研,让干部“务实”学。聚焦体育事业发展中的难点、堵点、痛点问题,深入安龙县笃山镇、凯里市、兴义市、都匀市、福泉市、贵阳市等地开展专题调研,找准破解难题的方法和措施,形成专题调研课题4个、典型案例解剖式调研课题2个,将调研成果转化为推动体育高质量发展的实际成效。三是强化检视整改,让干部“聚焦”学。坚持把检视整改和推动发展有机结合,聚焦突出问题,立足工作实际,细化整改措施,明确整改目标、整改时限、责任部门、责任人和工作要求,积极回应人民群众殷切期盼,受理群众诉求“12345”热线88件,办结率100%,加大跟踪督导力度,不断锤炼体育系统党员干部实干担当硬作风。四是联系主责主业,让干部“融合”学。将党建与业务深度融合,深化“党建引领·体育争先”党建品牌创建,通过主题教育,进一步增强各级党组织凝聚力、党员战斗力,在群众体育、青少年体育、竞技体育、体育产业等各个领域创特色、创品牌、创佳绩,促进了党建工作与主责主业同频共振、互融共进。
二、坚持健身健康融合,突出群众体育主抓手。大力推进“六个身边”工程建设,实施全民健身设施补短板工程,加快完善城市社区“15分钟健身圈”,办好群众家门口的赛事,指导群众科学健身,推动全民健身促进全民健康。一是建好群众身边设施。建成健身步道219公里、乡镇农民体育健身工程提升示范项目10个、易地扶贫搬迁安置点3人制篮球场或两套健身路径项目25个、“国球进社区”“国球进公园”活动项目点200个、县级国民体质监测站点10个,新建、改扩建老年公共体育设施项目24个,推动156个公共体育场馆免费或低收费开放,全省人均体育场地面积达到2.30平方米。二是强化群众身边服务。加快社会体育指导员队伍建设,授予4611名一、二级社会体育指导员称号。推动观山湖区、习水县、凤冈县、盘州市等10个县级国民体质监测站的建设,建立稳定的国民体质监测专业队伍,开展日常国民体质监测,利用体质监测进行科学健身指导。刊发44期体育“科”代表系列体育科普知识,引导群众参与健身、科学健身、崇尚健身。三是完善群众身边组织。推进省级体育总会换届工作,成立省体育总会第八届委员会换届工作领导小组。推进全省各地加快成立县(区、市)级体育总会工作。完成28个省级体育协会、42个体育俱乐部2022年年检工作,指导完成3家协会换届、4家协会成立。四是丰富群众身边赛事。高位谋划草拟全省广泛开展群众性体育活动指导意见。成功举办贵州省第九届老年人运动会,配合省民宗委、省残联成功举办贵州省第十届少数民族运动会和贵州省第七届残疾人运动会。开展2023年新年登高、“红红火火”过大年、“发展体育运动,增强人民体质”题词71周年、“多彩贵州”龙舟(独竹漂)等群众体育赛事系列活动2600余场,其中“村超”“村BA”火爆出圈出彩,成为助力经济社会发展和乡村振兴典型案例。
三、坚持竞技体育引领,特色发展争做生力军。围绕备战奥运、亚运、全运目标,坚持实施“精、小、巧”战略,优势项目持续巩固,训练创新能力和科技助力水平不断增强,综合实力和竞争力进一步提升。一是抓好思想教育。坚定“为国争光、为省争誉、为己添彩”的理想信念,围绕竞技目标任务,理顺队伍管理、作风建设与训练备战的关系,认真开展思想政治教育,强化爱国主义教育,进一步统一思想,凝聚共识,不断增强运动员、教练员的责任感、使命感和荣誉感。二是做强优势项目。突出贵州山地民族体育特色优势,强化自行车、攀岩、皮划艇、街式滑板、射击、拳击、龙舟等户外运动项目和民族体育项目备战训练。参加国内国际重大比赛获104金97银103铜,其中亚运会获得7金2银3铜,打破全国纪录1项,所获成绩覆盖多个项目,优势项目表现抢眼,部分项目实现历史突破。三是强化科技助训。全力推进运动训练基地建设,借助大数据科学施训,利用训练体能一体化系统,建立运动员数据库,制定个性化、针对性的备战训练计划,以训练监控为基础,体能训练、康复治疗、运动营养补充等为具体抓手,依托贵州国际运动表现与康复中心,提供精准的体能训练、运动损伤防护与运动康复服务。四是创新办队模式。抢抓国家队调整备战模式契机,共建田径中长跑、山自行车地、皮划艇激流回旋等项目国家队。将拳击、攀岩、冰壶、体操、滑板依托国家队平台,输送优质运动员到国家队跟训。采取“走出去、引进来,省队市办,社办省管,校社联办、同奖共享,互助共赢”等方式,进一步完善网球队、马术队管理体系,推动乒乓球队、足球队、霹雳舞队、三人篮球队、橄榄球队和手球队建设。
四、坚持深化体教融合,建好后备人才大基地。全面贯彻党的教育方针,认真落实国家“双减”政策,深入推进体教融合发展,不断健全学校体育竞赛体系,全力储备青少年体育后备人才,采取多种形式强化青少年体育训练,助推青少年体育工作高质量发展。一是以学校为主阵地,持续完善体教融合工作机制。正式设立贵州体育职业学院,评定11个县(市、区)作为首批体教融合试点县,推动毕节市成立国家足球青训中心,建立省级青少年体育工作联席会议制度,围绕“三大球”和少数民族传统体育等项目创建示范校,开展体育传统特色学校评定工作,基本形成了“一校一品”“一校多品”体育发展新局面。全省创建体育传统特色学校共1400所,其中校园足球特色学校(幼儿园)1013所,校园篮球特色学校258所,校园排球特色学校38所,羽毛球特色学校28所,乒乓球特色学校41所,校园冰雪运动特色学校22所。认真落实“双减”政策,结合课外延时服务大力推广青少年体育活动,有效保障学生每天1小时体育运动。二是以赛事为主抓手,健全多层次多样化体系建设。建立小学、初中、高中、高校四级校园“三大球”联赛机制和县(区)级、市(州)级、省级学生体育竞赛制度,积极推进少数民族传统体育和山地户外体育运动项目,组织开展“奔跑吧·少年”暨“黔行少年”夏令营和体教融合等系列赛事活动1100余场,完成青少年31个项目33711名运动员注册工作。三是以培训为主保障,充实学校体育师资队伍。贯彻落实《中小学体育与健康教学改革指导纲要》,建立20个游泳进中小学试点县,举办省级幼儿体育师资、校园花样跳绳、体操教练员以及防溺水知识讲座和游泳救生员培训,累计参与人数80余万人次。选派北京体育大学、贵州师范大学、贵州理工学院、贵阳幼儿师范高等专科学校4所高校45名师生分赴织金县、关岭县、新浦新区、榕江县开展体育支教。
五、坚持丰富产业形态,提升体育经济贡献值。抢抓创建国家体育旅游示范区机遇,以建设山地民族特色体育强省为抓手,将山地旅游暨户外运动大会作为凸显生态优势促进绿色发展的突破口,不断优化山地民族运动空间布局,将贵州自然资源禀赋、民族文化、山地文化、高桥文化与山地户外运动相结合,推动“体育+多业态”融合发展。一是加快产业发展。完成第二批10家省级重点培育体育企业遴选入库工作,11个运动康养重点项目纳入《贵州省康养产业发展规划》,推荐申报2个国家级体育产业示范基地、1个国家级体育产业示范单位,4个国家级体育产业示范项目。贵体智慧赛道全民健身项目获评贵州省数字民生示范性项目。目前,全省体育产业总规模实现301.93亿元,同比增长11.1%;增加值124.25亿元,同比增长10.5%。二是促进体旅融合。探索出台贵州推动体育旅游线路提质升级“工作八条”措施(即优化线路图及线路内容、完善线路项目资源节点上的标识标牌、引导市(州)加大力度整合线路资源、加强线路宣传推广、建立线路相关数据统计管理机制、鼓励线路项目申报、信息化对接),着力优化业态布局,培育线路节点上的新业态、新产品、新模式,打造更多的吸睛点、体验点、消费点和网红打卡点,拓宽“贵州体育旅游黄金线路”的社会经济综合带动效应。毕节市百里杜鹃方家坪景区入选2023年国家体育旅游示范基地;毕节“磅礴乌蒙”户外休闲运动体育旅游线路、贵州黔东南“村BA”“村超”体育旅游线路入选国家体育总局、文化和旅游部共同发布的“2023年春节、国庆假期体育旅游精品线路”。重点培育5个自驾露营营地,创建2个景区体育旅游示范基地、4个城镇体育旅游示范基地,授予3个红色文化体育旅游示范点、6个乡村振兴体育旅游示范点、2个林下经济体育旅游示范点。三是创新体桥融合。高质量策划完成2023国际山地旅游暨户外运动大会涉及体育版块赛事活动和泛户外产业招商引才座谈会、山地旅游及户外运动产品展招商活动。办赛期间,依托我省世界级桥梁优势,加强资源整合和开发利用,分别在安顺市坝陵河大桥、六盘水市北盘江大桥举行高桥低空跳伞极限运动,吸引来自美国、英国、法国、加拿大、意大利、荷兰等11个国家外籍运动员参赛,体育运动与桥梁文化深度融合的经典范例在国际极限运动界和国外网友中引发了积极的反响。
六、坚持以开放为路径,用好文化交流润滑剂。坚持深化“一带一路”体育合作,传播贵州特色文化,讲好贵州体育故事。完成97名香港青少年体育交流团、20名韩国忠清南道交流团等地来黔开展体育交流活动,与土耳其费特希耶市政府签署体育友好交流合作备忘录。
七、坚持以重点为抓手,全力以赴推进任务落实。完成《省政府工作报告》重点工作,开工建设省重点项目贵州省全民健身中心工程项目(一期),完成建设投资任务6295万元;建成社区健身路径或3人制篮球场250个、农体工程器材补充维护更新400个。完善《体育条例(修订草案)》,申请纳入2024年省政府一类立法项目,通过立法项目评估。争取中央各类资金2.54亿元。全省体育领域重大安全事故、重大信访维稳、重大网络舆情等均零发生。
2024年工作打算:一是推进全民健身蓬勃开展,为健康贵州发力。贯彻落实全省群众性体育活动的指导意见,支持市(州)重点打造1-2项群众性体育赛事活动。新建或改扩建社区健身路径或3人制篮球场250个、农体工程器材补充维护更新400个、易地扶贫搬迁安置点体育设施25个、乡镇农民体育健身工程提升示范项目10个、健身步道200公里、“国球进社区”“国球进公园”活动项目点500个。持续开展迎新登高、红红火火过大年、全民健身日(月)、农民丰收节等赛事活动,提升全民健身科学指导服务水平,营造全民健身社会氛围,积极备战全国全民健身大会和全国少数民族传统体育运动会。
二是构筑竞技体育职业模式,为强省崛起加瓦。全力以赴围绕“巴黎夺牌 全运双增”目标工程,扎实抓好十四届冬运会、十五届全运会、三十三届巴黎奥运会各项备战工作,持续跟进运动训练基地建设工作,优化竞技体育发展布局,扎实抓好共建国家队,提高科学训练能力和水平,加强培养竞技体育后备人才,组织举办2024年省青少年系列锦标赛,常态化开展兴奋剂检测工作。
三是深化体育教育融合发展,为全面人才奠基。进一步完善青少年体育工作机制,调整完善省级层面体教融合工作机制和建立联席会议制度,完善青少年体育“四级”联赛体系,大力开展“三大球”、体操、跳绳、游泳、武术和冰雪运动等项目进校园,持续抓好“奔跑吧·少年”儿童青少年主题系列赛事活动,加强各级体校建设,推进学校设置教练员岗位工作,做好体育类校外培训机构监管。扎实推动青少年足球发展,推进国家足球青训中心建设,开展第三届中国青少年足球联赛贵州赛区、贵州省青少年足球锦标赛等青少年足球赛事活动。
四是推动体育产业快速发展,为经济增长加油。全面推进“十四五”体育产业发展规划落实,研究进一步释放消费潜力促进消费持续恢复办法措施,持续提升体育消费活力,继续推进省级体育消费试点城市建设。加快“体育+大数据”发展,推动互联网、大数据、人工智能与体育实体经济深度融合,促进体育制造业转型升级、体育服务业提质增效。
五是完善体育发展共享机制,为多彩贵州添彩。坚决贯彻落实中央、省委关于法治政府建设重大决策部署,构建“多元共治”体育治理体系,健全政策法规,积极推进体育法治工作,加快实施《贵州省体育条例》立法修订工作,为全省体育事业高质量发展提供有力法治保障。